電火花線切割控制原理是按逐點比較法的控制原理對線切割機床的X和Y坐標工作臺進行控制的,工作臺每進給一步的移動量為1μm(0.001mm)。因此,在X或Y坐標軸方向可作直線進行,但為了加工斜線或圓弧,就把X或Y工作臺每走一步的距離(即脈沖當量)設定為0.001mm。依斜線斜率或圓弧半徑的不同,X或Y兩個坐標方向進給步數的多少互相配合,使鉬絲的軌跡盡量逼近所要加工的斜線或圓弧。其鉬絲中心的軌跡并不是斜線或圓弧,而是由逼近所加工的斜線或圓弧的很多長度甚小的折線所組成,也就是由這些小折線交替“插補”進給。所謂“插補”,就是在一個線段的起點和終點間用足夠多的短直線組成折線來逼近所給定的線段。
例如,起點為A,終點為B,坐標原點就是圓心,X軸、Y軸代表橫、縱拖板的方向,圓弧半徑為R。從A點開始加工,當加工點在M1時,M1和圓弧AB有所偏離,就應該根據偏離情況,確定下一步加工進給的方向,使下一個加工點盡可能向規定圖形靠攏。
若用RM1表示加工點M1到圓心O的距離,顯然,當RM1<R時,表示加工點M1在圓內,這時應控制縱拖板(Y拖板)向圓外進給一步到新加工點M2。當RM2<R時,表示加工點M2在圓外七圓上,這時應控制橫拖板(X拖板)向圓內進給一步。如此重復上述過程,就能加工出所需要的圓弧。
在圖中,把每步進給的步長畫得比較大,加工出來的折線與所需圖形圓弧的誤差也就比較大。若步長縮小,則誤差也跟著縮小,如圖所示,步長小了,加工誤差也比圖小。實際加工時,進給步長僅為1μm,故實際誤差是很小的。
由上例可以看出,拖板進給是步進的,每走一步都要完成三個工作節拍。
1)判別 判別加工點對規定圖形的偏離位置(例如在加工圓弧時,應判斷加工點在圓內還在圓外)以決定拖板的走向。
2)進給 控制X拖板或Y拖板進給一步(1μm),以便向規定圖形靠攏。
3)計算 對新的加工點計算出能反映偏離位置情況的偏差,作為下一步判別的依據。
圖所示是這三個工作節拍的框圖。
這種控制方案叫逐點比較法,即每進給一步,逐點比較加工點與規定圖形的位置偏差,一步一步地逼近。實現對X、Y坐標工作臺的控制,達到切割加工各種圖形尺寸的目的。